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环境治理与管理、国土资源开发、科研、教育等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临汾,服务山西,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擅创新,掌握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技能,具有宽广的地理科学视野,较强的地理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独立进行地理、环境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规划、技术开发,毕业后能在国土、环保、气象、中等教育等行业从事科研及教育、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城乡规划、防灾减灾等与地理科学相关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家国情怀、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定的职业道德和法纪意识、高效的组织沟通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3S”技术及相关软件的操作,具备地理空间信息收集与分析处理、区域调查、资源分析等知识与方法,能综合运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解决资源环境开发与利用方面问题的能力。
3)具备地理综合思维、区域思维,具有运用地理学、数学、信息科学等相关知识和技术从事科学研究、规划、技术开发、教育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从事环境保护与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等与地理科学相关的工作。
4)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善于发现、分析并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等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跟踪国际国内地理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具有探索创新精神,拥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积极了解和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实现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毕业要求
1.政治品德:具有为国富民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G1)
指标点1.1: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对祖国和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
指标点1.2: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敬业奉献精神。
指标点1.3: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2.人文素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G2)
指标点2.1:接受科学思维和方法训练,具有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
指标点2.2: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环保意识,爱护环境,敬畏自然,自觉关注自身及其他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3.沟通合作: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协调与适应能力;正确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具有团队协作意识。(G3)
指标点3.1:具备沟通交流的基本技巧与能力,良好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就地理科学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地书面和口头表达。
指标点3.2:理解团队中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作用与责任,能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野外调查、小组学习、等团队活动,与团队成员有效互动、研讨、协作交流,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共处并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4.专业知识:能够用数学等理学类基础知识和地理科学专业知识分析地球表层系统各地理要素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以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G4)
指标点4.1:能够运用数理统计知识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与理论,构建地理模型,用于分析不同地理要素的分布格局、要素间相互作用和过程驱动机制。
指标点4.2: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能够运用地学统计、3S技术等获取并处理地理信息,解决复杂地理问题。
指标点4.3:能够自主将地理科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5.问题研究:具有较强的数理思维、地理综合与抽象思维,能够运用数学和地理科学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通过查阅文献,对复杂的人地系统问题进行模拟、研究,并获得有效结论。(G5)
指标点5.1:能够借助野外综合考察、社会调查、实验分析、文献检索及现代技术等手段获得地理信息,结合数理统计、地理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识别并表达地理问题。
指标点5.2:能够基于数学、地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定量分析、研究地理实际问题,正确模拟、表达人地关系演进中的问题;
指标点5.3:能够综合运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区域综合分析,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获得有效结论。
6.创新能力:熟悉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逻辑思维、批判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G6)
指标点6.1:熟悉学科前沿和实践动态,具有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能够挖掘本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形成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潜力。
指标点6.2:具备逻辑思维、批判精神,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地理科学问题进行独立分析,表达个人见解,初步具备提出创新思想、寻找创新切入点的能力。
7.实践能力:能够针对人地系统的复杂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开展野外实地调查等,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综合分析。(G7)
指标点7.1:了解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具有自主设计自然地理实验、开展野外调查的基本技能。
指标点7.2:具备通过野外综合考察、社会调查、实验分析等获取第一手科学资料和地理数据的能力。
指标点7.3:掌握实验和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学会科学图表的制作,能够撰写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
8.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G8)
指标点8.1: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掌握和跟踪地理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的意识。
指标点8.2: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交叉领域知识,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国际视野:具有全球化意识,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G9)
指标点9.1: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协作能力,主动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指标点9.2:了解国际社会发展,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主动跟踪国际地理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
三、主干学科
地理学。
四、核心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概论、测量与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土壤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含实验专业课程:地球概论、测量与地图学、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基础、水文学与水资源、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
独设专业实验课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
集中性专业实践环节:测量与地图学实习、土壤植物地理实习、地貌水文实习、自然地理学综合野外考察实习、人文地理学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六、专业特色和特色课程
依托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色,本专业着力建设优质课程群,采取“平台+模块”结构,设置多方向选修课,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实现“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学校电子信息类办学背景,本专业深度融合“3S”技术,并将实验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培养具有扎实地理学基础、具备现代地理信息处理与分析技能、创新实践能力,能够高效地为区域规划、环境监测、国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特色课程:测量与地图学、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科学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区域分析与规划、智慧城市、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
七、学制和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4-6年。
八、学分要求和授予学位
学分要求:160。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